李新玲《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24日02版)
  北京市教委因在2014年嚴格治理“小升初”擇校亂象,而獲得21世紀教育研究院頒發的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在此之前,北京市“小升初”的混亂一直被社會所詬病,甚至被形容為“病入膏肓”。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曾鍥而不捨地進行調查、研究和追蹤,在該院自2006年起持續進行的社會滿意度評價中,北京曾在全國30多個省市中排倒數幾位。
  相關的研究成果公佈後,被看作是對北京市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激烈批評。在許多公眾眼中,21世紀教育研究院無異於“雞蛋碰石頭”;在相關部門眼裡,這個民間研究院也一直是“異見”機構,它們甚至曾要求媒體對其調研報告不報道。
  民間教育研究機構幾年“大戰風車”無果,沒想到2014年發生重大轉機,持續了十來年的北京“小升初”惡性競爭擇校的亂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並有了突破性進展。
  以北京市東城區為例,進行義務教育綜合改革,通過推進學校深度聯盟,讓名校牽手普通校;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帶,打破學校壁壘,以一所優質小學為龍頭,聯合兩三所普通小學形成資源帶;探索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等多種措施,最大程度地均衡區內教育資源。同時,在“小升初”中封堵過去的各種不正常渠道,採用電腦派位和特長招生,讓大多數孩子就近升入滿意的學校,就近入學比例達到88.4%。
  針對改變,21世紀教育研究院近日發佈了一份《2014年北京市“小升初”改革評價報告》,調查顯示,63.55%被調查的家長認為,今年北京實施的“小升初”改革取得成效。其中,最受家長認可的“小升初”改革是“嚴禁將各種競賽成績、獎勵證書作為入學依據”。
  從滿意度極低到得到大多數家長的肯定,北京的義務教育改革可謂成效顯著,配得上“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破利益鏈條,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的創新獎頒獎評語。而從研究、監督到批評再到表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對於北京市的教育現狀發出的獨立且客觀的聲音,也一樣值得尊重。
  自2008年以來,該研究院連續四屆舉辦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被視為“民間評價教育的有益嘗試”。通過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一批地方教育制度改革創新的案例得到總結、宣傳、推廣,它們的成功經驗和創新模式,調動更多的地方政府參與教育改革,進而由點帶面逐步推動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革。
  作為首都,北京市前幾年一直缺席地方教育制度創新獎的評選,如今因“小升初”改革而獲獎,也讓原來許多認為教育不可能改變的悲觀者有了信心和希望,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主管部門沒有繞著問題走,不迴避不推諉,勇於決策和擔當。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目標,教育治理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就是學校、社會和政府形成一種多元利益主體共同體的結構。那麼,北京市教委被民間教育機構頒獎,就是一個實踐範本。儘管從某種意義上講,兩者是監督與被監督、批評與被批評的關係,其出發點卻是一致的,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研究機構,大家的目標相同: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靠原來的單項改革辦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經難以奏效,政府如何廣開言路,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尤顯重要。  (原標題:民間機構監督政府不是“武士大戰風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77stbeb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